新闻动态News

< 返回“中法文苑”列表

记格拉斯哥——留学杂忆

发布时间:2021-01-22 中法律师事务所



        Days Matter 显示离开格拉斯哥已经第186天,这是在格拉斯哥学业结束回国后的第7个月了。对格拉无尽的想念,在白天,在夜里,在梦里,每一首在格拉听过的歌,每一支在格拉用过的香水的味道、口红的味道,每一个刮风又大雨的日子,都无时无刻不勾起我对格拉的思念。格拉仿佛一个小情人,出现在每一位格拉斯哥留学生的生命里,日思夜想漂洋过海去看望她。 


   用排除法留下了格拉斯哥                                    


没有做过详尽的调查,只铺了一张大英地图在墙上,圈出了几座大城市: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和几个可能够得上的不错的法学院:玛丽皇后学院、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杜伦大学。湘潭大学法本,均分83,GPA3.2,雅思6.5,录上了玛丽皇后学院和南安普顿大学都要求均分85以上,录上了格拉斯哥大学要求10周语言课,被最期待的爱丁堡大学拒绝了。在拿到的三个Offer 里,玛丽皇后学院因为在伦敦,考虑到费用太高第一个排除,而南安普顿大学法学院据说是以海商法闻名,专业不合适也被排除。


综上,为什么选择格拉斯哥?我是用排除法留下了格拉斯哥,格拉斯哥大学法学院,国际商法专业,十周语言课。2015年6月27日晚上,在香港国际机场登上了前往格拉斯哥的航班。2016年9月3日抵达广州白云机场,结束14个月的留学生活。

苏格兰

   对苏格兰的了解,对格拉的了解,对格大的了解,几乎是真正生活在这座城市后才渐渐开始的。


关于苏格兰,我一点也想不起在决定去那之前我对它有什么印象,所有对它的认识都来源于这14个月的留学生活。苏格兰风笛、苏格兰短裙(Kilt)、高地、天空岛、尼斯湖水怪、威士忌...这些都可以说是苏格兰的标志。


初次在格拉的街头看到苏格兰小哥穿着短裙,扛着风笛吹得小脸通红,光顾着好奇小哥是不是真如流传的“穿苏格兰短裙不穿内裤”,而忽略了后来不论在哪听到都会激动得脸红心动的苏格兰风笛声。初听只觉着新鲜又有些扰人,渐渐的每次在格拉街头看到表演风笛的小伙子就觉得很亲切了。它是苏格兰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盛大的典礼如婚礼、毕业典礼的现场,你都一定会看见这样一个身着苏格兰格子短裙,抹着长筒袜的苏格兰小哥,演奏出似乎不会间断的悠长的风笛声,胀得脸通红。而我仍旧是带着初次会面的好奇心,穿苏格兰短裙真的不穿内裤吗?


后来又在爱丁堡军乐节上观看到集体的风笛表演,当一整队身着苏格兰服装的表演者们吹着风笛从爱丁堡城堡走出来时,那种场面带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耸立在死火山岩上的沉寂的古堡里,我屏住呼吸,抑制着呼喊的冲动,直到表演结束。再后来,我回国了,在家乡的某影院里观看《圆梦巨人》,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女王在白金汉宫招待BFG,当再一次看到苏格兰短裙、再一次听到熟悉的苏格兰风笛声时,我激动得快哭出来。经历过几次的心花怒放之后,我意识到,苏格兰的一切在我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颗核心记忆球。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位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英国第三大城市,是英国仅有的四座建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另两座是伦敦、纽卡斯尔和利物浦)。格拉斯哥的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克莱德河(River Clyde)上不仅促使格拉斯哥从乡村小镇发展成为英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促进了格拉斯哥造船业的兴起与发展,矗立在克莱德河上的Finnieston起重机作为克莱德河机械工业发展的标志,至今仍在使用中。 


关于这座城市,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城市宣传语:People make Glasgow。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上的格拉人民成就了独特的格拉斯哥。我在这座城市里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与他们之间各种各样的故事成就了我心中独一无二的格拉斯哥。


   格大 


格拉斯哥大学,建校于1451年,是建立于中世纪的古老名校之一,2017 TIME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第88名,知名校友有大家熟悉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物理学家开尔文、工业革命之父瓦特以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除了上述官方信息外,我最想表达的是我对格大主楼(Gilbert Scott Building)、图书馆以及健身房的热爱。哥特式风格的主楼,它的美请见图。不论是蓝天白云映衬,还是乌云的笼罩,只要它出现在眼前,就无法不爱它。  


图书馆


格大的图书馆据说是全英第四大综合图书馆,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剑桥大学图书馆。亲自参观过每一层后,发现它的的确确是很大,馆藏非常丰富,如果能够长期留在格大做学术研究,图书馆真是赠予研究者极好的礼物。除去旅行的日子,其余的时间我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做课前阅读、写课程论文、备考、写毕业论文... 图书馆里提供的服务,比如小的Café以及自动零食饮料贩卖机、全馆连通的打印设备、电钢琴角落、研究生专属学习区域、小组讨论区等等,处处让人觉着贴心又人性化。


   健身房

       

        对于一个不出门会发疯的我来说,如果在图书馆找不到我,那我一定在健身房、在游泳池里。说起来也很奇怪,为什么大多数人出国以后都去健身了?大概生活真的太无聊,无聊到只好去健身,男生健身吹吹牛,女生健身偷偷看看帅哥。健身房设备充足,基本的健身是完全能够满足的。力量训练室总是挤得满满当当,这会儿还在飞舞着哑铃,眼睛已经紧紧盯着下一个训练器材。


虽然总躲不过被泳池里横冲直撞的杀手们撞到喝几口水,但游泳池仍旧是我的最爱,也爱游完泳几个朋友一块在湿蒸或干蒸室里放松身体、聊聊各自的近况。天气晴朗的日子,夕阳透过泳池上方的玻璃窗打在水面上,低头再抬头的瞬间总无法躲避刺眼的阳光,广播里永远播放着BBC Radio。

各类免费课程每天都排的满满的,也非常受学生欢迎,如果不提前去拿票,就只能偷偷逃票溜进去见缝插针找位置。其他的运动如篮球、壁球、羽毛球、保龄球、网球等则是提前付费预约场馆,到时间工作人员会安排好器材供预约者使用。健身房的紧急医疗措施十分到位,如果不是有一次打羽毛球时一位朋友扭到脚,工作人员立马拿来了冰袋,我都不知道有这一项服务,只是经常看到紧急求救的挂机电话。


一切都令人觉得舒适,于是非常怀念。渐渐地发现,健身不只是吹吹牛、看看帅哥,它其实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回想起来,在那样高压的学习坏境和狭小的朋友圈里,健身实实在在为我缓解了许多压力,切身感受到它的好处以后,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了。


                

  学习        

   留学,最重要的是“学”,因此也想说一说学了什么、如何学的以及学得怎么样。


申请学校的时候,本科背景加大学成绩单再加一份6.5分的雅思成绩单,格大给了我有条件录取通知书,条件是提前上10周语言课,若语言成绩达到了听说读写各科6.5分则正式录取。当时我在犹豫,想着再考一次雅思把成绩提高一点,尽量不上语言课或者缩短语言课的时间,后来因为毕业的琐事把雅思耽搁了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欣然接受了格大,去毕业旅行了。回想起来,就算是20周的语言课也是值得的,因为语言课对于适应国外环境、接受国外的教学方式实在是太必要,也是结实新朋友最重要的阶段。


语言课


那就从语言课说起。语言课的长短是根据提供的雅思成绩单来确定的,也有人不愿意考太多次雅思,提前上15周、20周、半年语言课甚至是预科,我的雅思成绩属于10周语言课的范围。


前五周是不分专业的通用英语课,上课内容大致是基础的语法、写作、口语等练习,上课形式由大课(Seminar)和小课(Tutorial)相结合,大课是几十个学生一起听,大课结束紧接着上小课将大课的内容再系统学习并分组讨论。小课由一个老师(Tutor)带10个左右学生,因此大家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小组讨论也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大小课,课程表里每周都安排每一位学生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交流的内容不定,你可以和老师讨论上次作业你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也可以和老师谈谈你现阶段的学习状态、你的收获,或者也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等等。每一次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在一个公用的课程管理系统里(Moodle),至于需不需要完成,完成情况会不会影响最终的考核结果,众说纷纭。前五周作为一个阶段(Block B)结束后安排一次测评,虽说测评结果不会计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但每个人也还是认真紧张地为之准备的。测评成绩分为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小组作业由三至四人共同完成。


至今记得,在我们小组里,Neil坚持要用自己的选题,我和Graham觉得不可行,我们为此争论了许久,最后是少数服从多数选了主题。本以为第一步就产生分歧想必往后的合作也一定很难进展下去,但实际上,以观点冲突为起点,我们仨人反而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想法、提出问题再一起解决问题,最后的小组成绩也让大家都很满意。

学校语言中心每周末都组织周边游供学生们自愿报名参加,前五周我几乎参加了每一周的活动,在领略苏格兰美丽风光的同时结实了不少朋友,晚上偶尔也参加Party, 学习和生活都充实而美好。但当第二阶段的语言学习开始时,大家几乎都进入了一种低气压氛围里,不可自拔,因为这阶段的成绩决定了大家是否可以拿到法学院的无条件录取通知书。


后五周的语言课分专业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英美法系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一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上课不再轻松有趣,也没有人再向老师提出像分享背包客经历这样的要求,严肃的光头老师Neil偶尔也说一些笑话,但大多数时候他只逗笑了自己,我们不是没跟上,就是疲惫得无心附和他的笑话。黑色的后五周(Block C)几乎让我没了周末,也错过了每一次的周末活动, 拒绝了所有的聚会邀请。前五周的课程结束时,大家欢呼着聚会、拍照、玩游戏,而第二阶段的测评结束后的最后一次集会,我们几乎都是哭丧着脸见面、吃饭然后散场,互相的问候也都是“Are you OK? (你还好吗?)”。


那天是2015年9月3日,祖国天安门正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我以此为由头约着朋友一起穿起了旗袍,其实我们心里担心的都是成绩出来后就要卷铺盖回国,没机会再穿,那么压抑的日子,要自娱自乐一把!几天后,成绩出来了,虽然真正满足录取条件的只有一半,但好在最后几乎每个人都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几十颗提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那天,同班又同宿舍的台湾女孩收到邮件后立马通知我查成绩,查完以后两个人走出房门泪光闪烁着给了彼此一个拥抱,太不容易了!


法学院课程

一年的LLM课程分为三个学期,教学两个学期(大致5个月),毕业论文一个学期(大致3个月),考试时间1个月,期间有两次假期,一次圣诞假一次复活节假,分别20天左右。一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十分紧凑的。


LLM分不同的专业,专业之间的唯一差异在于毕业论文选题时只能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研究,但在选课上完全不受影响。课程选择虽然分必修和选修,但实际上并没有大的区别,每人选择3门必修课程和1门选修课程,如何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学一段时间内可以试听,不合适的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再更换。


教学人员有普通的讲师,也有博士和教授,一门课程安排1-2位老师。学生不会按照不同专业划分班级,也没有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负责人,LLM学生由法学院统一管理,平时的学生事务基本由选出的几位学生代表负责。课堂大小取决于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的数量,比如国际金融法是格大LLM前辈们强力推荐考试容易过的课程,因此这位教授开的两门课都是满满几十位学生,但其他课程比如国际税法、国际贸易法都只有大概10位学生,因为前者据说挂科率特别高,尤其对中国学生,后者老师以严厉出名。


上课基本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进行,对于特定的课题,有些老师也安排大家上圆桌集体讨论。每堂课的内容老师都提前公布在师生公用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里,因此对于下堂课要准备什么课前阅读,或者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生都一目了然,很方便做自己的学习计划。


每一堂课的主题基本上相当于一个课题研究,比如国际贸易法,这堂课的内容是关于国际贸易组织的机构设置,下堂课可能讲的是反倾销或者反补贴。学生没有固定教材,有推荐教材的也不按照教材上课,老师在课前提供一个阅读单供学生参考,末尾再列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做课前阅读,课堂再围绕问题一一做讨论和解答。


这样的方式对于课程的学习其实是非常实用的,只是对于长期接受中国传统课堂教育的我来说,一开始累到喘不过气来。四门课程,一周每门上至少一次课,但每门课程要求的课前阅读足足读一个星期都读不完,因此开学的前几周,完完全全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如果一点阅读都没准备,那么老师一提问,就完全处在听不懂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听不懂同学回答了什么、甚至有时候精神游离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的状态。


LLM 课程正式开始后,语言中心为法学院学生开了类似于语言补习班的课程,是免费自愿参加的。课程内容大致是如何跟上老师步伐、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写课程作业、小论文以及毕业论文、如何备考等等。讲课的老师还是语言课期间的老师,每周一次,我会根据每次课程的内容选择性地去听课。这种辅助类的课程对于后来我上课的状态以及后来的学习都起到了实质的作用。


 考核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论文或者PPT展示)与考试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考试占大部分,有一些课程的考核是小论文加大论文,不需要参加考试,因此有学生会特意选择考核方式只有论文的课程。


考试形式相当于国内考试的论述题,以小论文的形式作答。每一科试卷给出10-12个问题,每一个课题设置1-2个问题,有要求论述的,要求分析案例提供解决方案的,也有要求对比分析的,学生选择其中3-4个问题在三小时内作答。备考以上课期间的课题为准,考题以往年的试卷作参考。


煎熬的两个月备考和考试期间,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里,也有同学是踩着图书馆关门时间凌晨两点才回宿舍的,扛过来以后宛若重生!犹记得有两门课程的考试安排在同一天,那天一天考两场,一场三小时,全英文作答,考完以后内心在哀嚎,仿佛考了两次司考卷四英文版!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交稿日期为8月25日,考试结束后有三个月的时间做充足的准备。学院根据每个学生的选题分配导师,平均每位导师分配3-4名学生,毕业论文手册明确规定每名学生只有两次机会与导师交流论文,一次确定题目和论文框架,另一次由导师对论文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批阅、指导建议。我虽然对于这个过于严格的规定一直耿耿于怀,但也因为只有两次,所以格外珍惜,每一次与导师会面,都是带着一堆问题前往,听得模模糊糊回来,再自己捉摸着进行修改、调整。


论文需要的大量文献基本上能够在实体图书馆、电子图书馆里得到满足,导师也会根据我的选题和内容推荐一些阅读资料。图书馆的资源非常丰富,法学类图书除了主图书馆设专门的图书室外,还有法学楼自己的研讨图书室。开学初期,图书馆工作人员专门开设了讲座讲解法科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检索所需的专业文献,除了普通的检索外,若因研究需要,可以联系法学图书管理员协助资料的搜集。


收获


从语言课到LLM课程到完成毕业论文花了约10个月的时间,最终的成绩单能够证明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且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称号,但却不能说明我实实在在学到了什么。


我也一直在想我学到了什么?所有的课程几乎在考试结束后忘得一干二净,连研究了几个月的毕业论文,在面试官问我写了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时,我也吞吞吐吐回答不出来了。


英语的教学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难度在于:首先,你必须看懂字面意思,也就是说,你要认识这些英文;其次,认识了以后,转换成自己的母语来加深理解;最后,在记忆的过程中,母语的记忆和英文的记忆容易产生混乱,你可能记住了母语的说法,但不会用英文来表达,或者你记住了英文,但是理解不够深无法清晰表达你的想法。


考试和写论文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期,记忆大多比较短暂,一旦结束,走出那种状态,就什么都丢了。所以,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大抵是这样,而我也竭尽全力了


那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最大的收获一定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写作和阅读上,付出了很多时间。其次,备考是为考试准备而不是学习一个学科,我认认真真看完一整本书的复习方式或许对于本科时期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很有用,但对于国外的考试只是事倍功半,看完一整本书一道考试题也答不出来。再次,在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时,如何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展开自己的研究,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检索资源,快速地提升个人的自学水平。


最后,上述的教学方式让我印象很深刻,对比在国内时期接受的本科教育,虽说学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国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促使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接受学生新的观点的冲击,保持思想的活跃性,如果能够尽早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相信对于学习的提升会有更大的帮助吧!


摸爬滚打里的似水流年   


        “美食和风景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从此慢慢改变心中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


就算过几天就得回去,依旧上班,依旧吵闹,依旧心烦,可是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就算什么改变都没有发生,至少,人生就像一本书,我的这本也比别人多了几张彩页。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在毕业回国后无限迷茫的状态里,看到张嘉佳的这段话我瞬间豁然开朗了不少。


毕业回国的我,结束了将近20年的学生时光,来不及整理过去,就被迫继续上路了。有人说,我们之所以那么怀念在格拉的生活,是因为那一年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自己,而与此时初步踏入社会不知所措的我们相比,仿佛从天堂掉到了人间,于是我们怀念那些过往的美好。


我们离开祖国,离开家人的怀抱,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里,学习模仿着他人的语言,尝试着习惯他国的饮食、气候、生活方式,努力地融入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社交圈中,学会包容、理解各种各样文化间的差异、想法的差异。


每一天似乎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在等待我去发现它的不同。


偶尔,我会因为语言不通无法顺畅交流而沮丧,我会因为味蕾太久没有出现熟悉的味道而难过而想家,我会因为某些歧视而愤怒,我也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流了一个月鼻血。在一个全新环境里的这一年,用摸爬滚打来形容我的心路历程实在是很贴切,也大概因为是这样挣扎着摸索前进,我才有机会认识了一个新的自己。


我们,我,借助格拉的一切,记住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是的,旅行的意义就是在自己的人生手册里多放了几张彩页,把在格拉一年的经历看作是一场旅行的话,我的人生多了一个章节的彩页,每每翻阅,我都面带着微笑。


生活其实还是老样子,除了年龄增长了一些。只是这场长长的旅行中经历的故事改变了我看待生活、看待身边人事物的视角,改变了过去执着认为重要的东西,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也让我明白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重要性。


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谦逊,Stay hungry and stay foolish。

 

仿佛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美丽的小情人格拉斯哥,等待我漂洋过海再去看你!


 (图片by王俊炜、 Kimi, University of Glasgow、Glasgow Night Photography)


640 (1).png


上一篇:女律师不只Burberry套装

下一篇:中法文苑|旧时光里的美人